|
懂点日本历史的朋友都清楚,1600年那会儿,也就是庆长五年,日本打了场超级重要的仗,叫关原之战,这场仗决定了谁才是日本真正的老大。结果嘛,西军那边,带头的是石田三成,他们输了。西军为啥会败,原因不少,但很多人后来都说,岐阜城被攻下,就像是推倒了西军失败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。那具体是咋回事呢?我来简单聊聊我的看法。
1600年那会儿,庆长五年六月,德川家康离开了丰臣家的大本营近畿,转头去攻打上杉景胜。到了七月,石田三成站出来,他借着丰臣政权“御年寄众”的身份,列举了德川家康的十三条大罪,还推举了“五大老”里的毛利辉元当总指挥,起兵去对抗德川家康。不少日本西边的大名,还有那些亲近丰臣的势力,都站出来支持讨伐德川家康,这样一来,西边的军队就算是正式成立了。
但是呢,像福岛正则这样的一大票丰臣家的老臣和日本东边的大名,他们都站队德川家康。德川家康就当上了东军的老大,东军就这么建起来了。这样一来,整个日本就好像被劈成了两半,除了丰臣秀赖,别的大名都得选边站,要么支持东军,要么支持西军。不过呢,现在掌控着近畿这块地方的西军,势头还挺猛的。可对于石田三成带着的西军来说,最关键的就是得抓紧时间。
石田三成心里清楚,西军的大问题就是没有丰臣秀赖的全力支持,加上队伍里几个关键人物威望不够,导致大家心不齐。所以,他琢磨了个法子,打算分三步走。头一步,他瞅准了东军主力得从东海道往近畿来,必经之地岐阜城,那儿的城主织田秀信是他们西军的人。于是,石田三成就让织田秀信死守岐阜城,拦住东军的主力,别让他们顺利通过东海道。
接下来,西军瞅准东军主力被困在东海道的机会,开始忙活着两件事。一方面,他们加紧整合自家队伍,还出兵打下了岐阜城以西东军守着的好地方;另一方面,他们使劲儿劝说丰臣秀赖的老妈淀夫人,想让她点头,好得到丰臣家族的大力撑腰。就这样,西军一边分出好几万人去攻打东军的地盘,一边又把名义上的头头毛利辉元和“御年寄众”里的大哥大增田长盛留在大阪,不停地跟淀夫人磨嘴皮子,想说服她。
再者,东军那边的好多大名的亲人和地盘,其实都被西军给盯着或者威胁着呢。要是东军不能一下子冲进近畿地区,他们内部肯定得乱套。反过来,那些心里不踏实的西军大名,看到东军老是不来,也不敢轻易搞小动作,这样一来,西军内部就能更好地团结起来。只要西军能把岐阜城守住了,石田三成就有了时间去搞定他之前计划好的那些事儿,到时候,道义上肯定就站在西军这边了。
但是呢,石田三成那计划虽然想得很好,可一开始就栽了跟头。到了八月,东军动手打岐阜城了,织田秀信自己带着兵出去跟东军干架。可东军人又多,打架又厉害,织田秀信哪打得过啊,被打得落花流水。东军一看机会来了,立马就攻城,织田秀信那边兵都快没了,哪守得住啊,岐阜城没两天就被东军给拿下了,等石田三成想派兵去帮忙的时候,都已经来不及了。
东边的军队打下了岐阜城,这事儿影响可不小。西边的军队一看,没办法,只能把主要兵力都调到大垣城那边,好拦住东边的军队。但问题是,好多西军的主力那时候正忙着打东军的地盘呢,根本停不下来。所以,他们只好让那些忠心不太确定的西军大名,比如小早川秀秋,赶紧去前线帮忙。东边的军队打下了岐阜城,士气一下子就上去了。那些本来就有点动摇的西军大名,一看岐阜城都丢了,觉得西军这回是没戏了,干脆就投了东边。
更关键的是,岐阜城一丢,东军的主力部队就能绕开大垣城那边西军的防线,直接偷袭西军的后方,比如说佐和山城这些地方。这样一来,西军对东军的行动就特别紧张,生怕被偷袭。根据最近几年的新说法,德川家康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,故意把西军引到关原那个地方,然后趁着西军在路上防备不严,各部分之间配合也不好的时候,一下子就把西军给打败了。
说起来,岐阜城被攻下后,西军的计划全乱了套。他们还没搞定内部团结,也没清除掉后顾之忧,就被逼得要把大军集中起来。那些本来心里就不踏实的西军大名,一看岐阜城没了,干脆就反了水。岐阜城一丢,西军就等于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,只能按东军的意愿来定决战的地儿。这事儿就像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预示着西军的失败。
|